中共六安市委办公室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等“暖民心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2 20:35 信息来源:六安民生工程办公室 作者:曹蜀皖 浏览次数: 字号:

六办发〔202219 


各县区委和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工委和管委,市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就业促进行动方案暖民心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一批群众关注度高、反映较为集中、年内即能见效的民生实事,形成《六安市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等暖民心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要提升政治站位。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把暖民心行动摆在突出位置,精心组织实施,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逐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二要压紧压实责任。各牵头部门要发挥统筹抓总作用,积极协调推进,各参与部门要对照责任分工,主动对接、全力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三要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各部门要广泛宣传暖民心行动各项政策,使群众能够方便获得政策信息、全面知晓政策内容、公平享受政策红利,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典型经验、鲜活做法,全方位多角度加以宣传推广,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引导全社会关心行动、支持行动、监督行动,推动各项民生实事落到实处。 

四要强化作风保障。坚持重实干、出实招、求实效,不摆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得实惠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关键,建立完善群众评价机制,加大监督推进力度,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六安市委办公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622         

 

 

六安市就业促进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织密全市就业帮扶一张网,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更多就业用工暖心服务,着力解决社区三公里内困难群体就业不充分、市域内劳动用工信息不对称、工业园区招工招才难等问题,促进就近就业、充分就业、技能就业。 

(一)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充分就业。以建设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打造三公里就业圈,促进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实现充分就业。2022年力争40%社区建成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202570%以上社区建成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 

(二)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强化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应用,建成人力资源供给库、创新创业人才库、企业用工需求库、稳岗就业政策库,实现企业用工和个人求职供需精准对接。年均举办招聘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达成就业意向不少于1万人。推进技能强市建设,年均新增技能人才1.5万人以上。2022年实现市内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60%以上,2025年达70%以上,促进企业招工引才降本增效。 

二、工作举措 

(一)助力居民家门口就业 

1. 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大力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公共服务功能,建立社区就业用工信息常态化发布对接载体,明确社区就业服务专员,帮助居民和小微企业便捷掌握就业政策、岗位招聘信息等,对失业人员实行实名制常态化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等帮扶措施,达到三公里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实现就业的目标。开展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示范创建和达标活动,推动社区居民就业率稳步提升。 

2. 扩大社区就业岗位供给。综合运用创业担保贷款、就业创业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加大对社区范围家政服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电子商务等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支持力度,稳定岗位供给。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鼓励街道(乡镇)、社区(村)根据需要开发疫情防控员、安全信息员等临时性专项岗位,安置有就业意愿的因疫等失业人员,并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由各级财政资金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作报酬。全市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少于2200个。 

(二)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 

3. 支持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落实引进人才购房补贴、生活补贴等鼓励政策,引导市内外高校毕业生在六安就业;引导本地高端装备制造及科技型企业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开发高质量就业岗位。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领域,落实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政策性岗位招聘。开发短期见习岗位,安排未就业毕业生开展3-6个月就业见习。开展退役军人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就业起航行动,组织开展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月活动,精准提供创业指导、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 

4. 强化生活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加强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残疾人以及城乡低收入人群等就业帮扶力度,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开展精准摸排,掌握生活困难群体底数。对有就业需求的生活困难群体主动开展失业登记,为其每年提供不少于1次职业指导、3次职业介绍和1次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提升生活困难群体就业质效。落实公益性岗位人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作用,托底安置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多渠道灵活就业。 

(三)健全就业创业平台 

5. 构建集聚创业就业平台。依托各类开发园区,规划建设返乡创业园、青年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推进产城融合,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创业就业环境,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食品加工园以及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以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农业科技人才高质量就业和农民就近就业。 

6. 创建高层次人才载体。实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梯度培育计划,构建一批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平台载体。组建六安乡村振兴博士后联合体,以博士后人才培养为纽带结成创新联合体,起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博士后设站单位,共同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战新产业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高端人才批量创业,开创教授+学生团队联合创新创业模式。支持企业以灵活方式柔性引才,通过本地人才跟班学习加快培养留得住的人才团队。鼓励外地科研人才通过成果转化和技术入股等方式实现人才本土化。 

(四)强化企业用工服务 

7. 做好重点行业用工保障。落实省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确定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用工包保责任制。对招商新落地企业和新开工建设企业强化用工监测,由开发区管理机构以及人社、经信、发改、商务等部门组成招工服务专班,制定个性化用工招工专项方案,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专场招聘、乡企协作、区域协作等渠道,一企一策充分及时解决用工需求。坚持保障常态化用工和季节性用工相结合,开展专项对接输送和技能培训,满足茶叶采摘、水果套袋等我市特色农业季节性用工需求。建立农民工失业登记制度,年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 

8. 扩大技能人才供给。实施技能评价提质扩面行动,扩大用人单位自主评价权,全面推进企业自主评价。大力发展技工教育,逐年扩大技工院校办学规模。每学期由县区组织开展至少1次技术工人培养集中对接活动,组织技工院校进园区、进企业,共育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与职业技工院校开展紧缺工种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并按规定给予补贴。对本地技工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率每年组织考核评比,促进新成长劳动力本地就业。积极组织院校毕业生来我市开展顶岗实习、上岗实践,阶段性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用工缺口。 

(五)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9. 推深做实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依托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加强企业岗位招聘信息、劳动者求职信息动态更新,通过大数据匹配、信息推送,实现缺工企业岗位需求一点发布、全市共享和劳动者就业需求一点填写、精准送岗,提升就业岗位供需匹配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充分发掘平台数据资源应用潜力,向外出劳动者常态化推送家乡创业机遇和政策信息;为有创业意愿和寻求资金支持的劳动者提供线上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精细化水平。深入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和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通过走访慰问、政策宣讲、岗位荐等方式,引导市外就业创业群体了解家乡变化,促进人员回家、技术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 

10. 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培育。扎实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服务质量高、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充分调动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性,鼓励通过购买服务、劳务外包、战略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强化人力资源行业自律和监管。以长三角城市为重点,强化区域人力资源协作,精准对接输出,专业技能培训,打造特色劳务集聚地和优质品牌。鼓励劳务输入地在对接中帮助本地劳动者提升技能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融入城市生活。 

11. 规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秩序。落实《安徽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推动用人单位依法用工、人力资源机构诚信服务。鼓励企业与劳动者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稳步提高社保覆盖面和劳动合同签订率。建立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劳动争议派驻仲裁庭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积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单位。定期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 

三、支持政策 

(一)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奖补。对认定的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按照不低于6000/年的标准给予奖补,主要用于社区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宣传及三公里就业圈宣传推广等,所需资金从各级财政资金列支。对参与建设三公里就业圈的运营机构,按照服务城镇人口每万人总费用不高于1万元的标准,安排购买运营机构服务及监理机构服务费用。 

(二)三公里就业圈就业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运营机构组织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灵活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按规定给予运营机构稳定就业服务补助、灵活就业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按规定给予运营机构就业援助服务补助。对经营实体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公益性岗位对接,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到岗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经营实体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各项补助、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具体补助标准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 

(三)公共招聘服务平台补贴。加强六安公共招聘网、六安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等公共招聘服务平台的维护、运营,完善注册企业与求职者精准对接功能,对帮助注册企业、求职者精准对接实现稳定就业的,从就业补助资金中给予补贴。 

(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聚焦脱贫人口、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精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2022年因疫情防控实施静态管理7日以上的县区(霍邱县、金安区、裕安区、市开发区),可对因疫情防控停产停业的中小微企业,依据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按500/人标准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同一企业只能享受一次,所需资金由失业保险基金承担。 

(五)阶段性稳就业补贴。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对在疫情防控期间保持正常生产、不裁员或少裁员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 

(六)临时性专项岗位奖补。对临时性专项岗位安置因疫情等原因失业人员就业的,根据安置人数,兑现省级财政给予岗位所在地3000/人的一次性奖补。 

(七)人才政策补贴。按照《进一步吸引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在六安就业创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六发〔202114号)、《关于印发〈六安市人才购房补贴实施细则〉的通知》(六人社秘〔2022101号)等文件规定,兑现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生活补贴、工作补贴、就业服务补贴、培养奖励等。 

(八)平台建设奖补。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建站经费资助。对新认定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个给予8万元补助;对入选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再分别给予20万、10万元补助。对新认定的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由省级就业补助资金给予120万元一次性奖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市直各单位要把就业促进行动作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重中之重,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完善定期会商机制,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将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创建、三公里就业圈建设、重点群体就业、企业用工服务、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平台建设、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等纳入绩效评价内容,推动任务落实。 

(二)坚持效果导向。适时开展就业政策落实情况调查评估、重点群体就业情况电话回访等,重点核查就业创业政策及企业用工服务落实情况,综合评价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效果,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并力争进入省级每年认定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推动进度较快、成效较好的市县区表彰序列。 

(三)强化资金保障。各县区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就业促进行动的支持力度,统筹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地方财政资金等,保障各项政策落实。鼓励县区统筹各类资金,对帮助用工急缺企业稳定招用工的组织、个人和吸纳重点群体较多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附件:1. 就业促进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2.  2022年度就业促进行动目标任务分解表 

 


 

附件1 

 

就业促进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目标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 

实施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2022年,全市40%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2025年,全市70%以上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持续推进。

市人社局牵头,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扩大就业岗位供给,2022年,开发就业岗位不少于8000个,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不少于4万个。

持续推进。

市人社局牵头,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帮扶社区困难群体就业,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少于2200个,2022年开发临时性专项岗位不少于2100个。

202212月。

市人社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支持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每年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4030个;2022年,开发短期见习岗位2400个,落实政策性岗位招录。

202212月。

市人社局牵头,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推进接您回家活动,引导在外各类人群回乡就业创业。

持续推进。

市人社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团市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6

统筹做好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

202212月。

市人社局牵头,市退役军人局、市残联、市妇联,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加大返乡创业园、青年创业园的建设与升级力度,加快留学生创业园的规划建设,构建特色园、提升园、园中园等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相互接续的创业平台支持链条。2022年申报认定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7个;申报认定省级青年创业园1个。

持续推进。

市人社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8

实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梯度培育计划。组建六安乡村振兴博士后联合体。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努力实现一县一品

持续推进。

市人社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农科院,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9

开展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组织招工服务专班;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缓解重点企业用工难题。

202212月。

市人社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推动劳动力资源协作,精准对接输出。

202212月。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推进求职用工一网通,完善六安公共招聘网、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提升供需匹配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202212月。

市人社局牵头,市数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扩大技能人才供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院校毕业生来我市顶岗实习、上岗实践,缓解用工缺口。

202212月。

市人社局牵头,市教体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规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秩序,鼓励企业与劳动者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稳步提高社保覆盖面和劳动合同签订率。

持续推进。

市人社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深入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家政提质扩容行动计划和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

202212月。

市人社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025年实现劳动争议派驻仲裁庭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覆盖。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2

2022年度就业促进行动目标任务分解表

单位:个

县  区

“三公里”

就业圈试点数

青年见习岗位数

短期见习岗位数

公益性岗位数

临时性专项岗位数

霍邱县

2

572

360

310

340

金寨县

2

452

360

300

330

霍山县

2

352

230

260

240

舒城县

2

572

380

310

360

金安区

2

637

420

310

360

裕安区

2

637

420

310

360

叶集区

1

192

130

100

110

市本级

1

616

100

300

0

  

14

4030

2400

2200

2100

注:根据省人社厅指导性意见进行分解落实。


 

 

六安市“新徽菜·名徽厨”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暖民心行动部署,通过实施新徽菜·名徽厨行动,拓展升级六安新徽菜内涵,做强六安新徽菜美食文化品牌;提升六安新徽菜师傅烹任技能水平,壮大徽菜师傅技能人才队伍,促进烹饪技能人才就业创业,推动六安市餐饮、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具体任务。力争到2025年,完成六安新徽菜品种专项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工作。整理六安名菜100道,培育六安新徽菜名店500家,新增六安新徽菜连锁企业15家、连锁店50家,带动就业创业1.5万人。开展六安新徽菜制作技能培训6000人,新增取得专项能力及技能等级证书师傅4000人,其中高级工以上人才不低于30%。以六安新徽菜为载体,推出3条省级和10条市级特色美食旅游线路,打造6个省级和20个市级特色美食村,创建10条皖厨创业街区。

2022年,整理六安名菜50道,开发六安新徽菜品种专项标准10项,培训六安新徽菜师傅1500人,其中高级工以上500人。推出2条省级和5条市级特色美食旅游线路,打造2个省级和5个市级特色美食村,创建3条皖厨创业街区。

二、工作措施

(一)充分挖掘六安新徽菜资源。各县区结合地域特色、饮食习俗、产业业态等因素,发挥各级餐饮行业协会作用,大力推广传统经典徽菜菜系,整理规范皖西白鹅”“金寨吊锅”“霍山石斛老鸭汤”“吴阳集卤菜”“万佛湖鱼头”“叶集羊肉”“老班长红烧肉”“六安大井拐特色包子”“蒿子粑粑等地方特色菜式制作方法,编制专项标准。梳理十大海”“板鸭宴”“龙虾宴等群众认可度高、就业创业带动能力强的地域饮食,规范制作方法,增强地方特色。提炼发掘六安土特产品以及药食同源中药材入膳潜力,研发葛根、石斛、天麻、黄精等代表本地饮食文化特色的地方名特新徽菜品种。

(二)积极搭建徽菜集聚发展平台。推进新徽菜·名徽厨行动与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活动衔接融合,推出特色美食旅游线路,打造特色美食村,促进特色品牌餐饮门店围绕重要旅游节点集聚发展。鼓励各县区新建、改扩建或共建一批特色突出、设施齐全的六安新徽菜创业街区,打造云露街、六安罍街、1911商业街、正阳路美食街、悠然溪、叶集京辉老街、舒城飞霞路美食街、金寨玉博园美食街、霍邱锦绣新天地、霍山凯耀汇美食街等一批有名气、接地气、能圈粉的六安新徽菜打卡地、商业圈。

(三)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技工院校、知名餐饮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及社会培训机构,承接六安新徽菜师傅培训项目。在符合条件的市场经营主体中,遴选一批新徽菜定点培训单位。面向脱贫人口及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城镇失业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及灵活就业劳动者,开展六安新徽菜师傅就业技能培训,引导更多劳动者从事徽菜餐饮服务;面向餐饮企业在职徽菜师傅,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着力提高现有徽菜师傅技能等级水平。

(四)大力培养选拔徽厨高级技能人才。鼓励六安新徽菜师傅对照徽菜系列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开展研修交流等活动,持续提高技能水平。支持六安新徽菜师傅申报参加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等烹饪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在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从业的徽菜师傅,可凭累计工龄申报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优胜选手,按规定授予技术能手称号,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市级根据传承成果、菜系品牌社会认可度等因素,每年评选六安名厨”20名并择优推荐为省级徽菜名厨,评选3家六安新徽菜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择优申报建设为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餐饮企业设立首席技师(厨师),建立技能等级和工资待遇挂钩机制。

(五)着力提升餐饮产业发展层次。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依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资源,按照徽菜制作标准,加快技术改造和技艺创新,开展预制菜、成品菜工厂化生产。总结推广知名品牌餐饮企业发展经验,支持餐饮龙头企业构建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的生产链、供应链。支持餐饮龙头企业研发新菜品,参与编制行业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制作。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六安本土的新徽菜餐饮旗舰。

(六)持续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支持。依托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组织徽厨线上供需对接,利用“2+N”线下人才招聘活动,举办个性化、小型化专场招聘会,促进六安新徽菜师傅依靠技能充分就业。依托安徽省创业服务云平台,为六安新徽菜师傅创业提供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市场拓展、风险防控、开业指导等一条龙创业辅导和孵化培育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每年开展赢在江淮等六安新徽菜师傅创业创新竞赛。鼓励我市餐饮企业以专营店”“连锁店”“加盟店等多种方式走出去,扩大六安新徽菜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七)全面塑造六安新徽菜品牌形象。支持餐饮行业协会商会设计开发“1+N”六安新徽菜文化品牌LOGO,统一区域公共品牌形象并向社会发布。评定公布六安新徽菜名店、名厨,绘制六安美食地图,通过国家、省级新闻媒体宣传六安新徽菜、皖西好味道通过举办各类美食节、菜品制作交流会、六安新徽菜专项技能竞赛、编纂名特小吃读物和推出六安新徽菜美食电视栏目、直播带货等形式,广泛推介六安新徽菜师傅和特色烹任制作技能技艺。将六安新徽菜特色菜品以精美伴手礼形式向游客推送,构建更加丰富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围绕乡土、乡情、乡愁,讲好六安新徽菜师傅就业创业故事。

三、支持政策

(一)培训补贴。对于参加六安新徽菜师傅就业技能培训的人员,按照先缴后补、直补个人方式,给予参训人员最高1200/人培训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根据培训天数按50//天标准发放生活补助。餐饮企业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根据培训合格人数,给予企业800/人培训补贴;餐饮企业开展在职六安新徽菜师傅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照不同职业技能等级给予最高5000/人培训补贴。

(二)创业帮扶。六安新徽菜餐饮企业开设连锁店、加盟店,按规定给予创业就业补贴。对管理规范、带动就业明显的六安新徽菜创业街区,给予街区3年孵化基地补贴。重点就业群体创办六安新徽菜创业项目,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对10万元及以下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要求。对于回乡开办农家乐、小餐馆的农民工,按规定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创业街区推荐参加省级徽菜师傅创业街区等级评定,按规定予以奖补。

(三)品牌培育。对评选认定的市级六安名厨,颁发荣誉证书,给予5000/人奖励。对获评省级徽菜名厨称号的,市级给予1万元奖励。对获评六安新徽菜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给予8万元建设补助。对举办市级名特小吃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和六安新徽菜师傅专项技能竞赛的,给予5-10万元成本补助。

 

附件:新徽菜·名徽厨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附  件

“新徽菜·名徽厨”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目标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

培育六安名菜100道,培育六安名厨100名,培育六安新徽菜名店500家。其中:2022年培育六安名菜50道、培育六安名厨20名、培育六安新徽菜名店100家。

2025年底。

市商务局牵头,市文旅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开展六安新徽菜制作技能培训6000人,新增取得专项能力及技能等级证书师傅4000人,其中高级工以上人才不低于30%。其中:2022年培训1500人,其中高级工以上500人。

2025年底。

市人社局牵头,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出3条省级和10条市级特色美食旅游线路,打造6个省级和20个市级特色美食村。其中:2022年推出2条省级和5条市级特色美食旅游线路,打造2个省级和5个市级特色美食村。

2025年底。

市文旅局牵头,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新增六安新徽菜连锁企业15家,新增六安新徽菜餐饮连锁店50。其中:2022年新增六安新徽菜连锁企业5家,新增六安新徽菜餐饮连锁店10

2025年底。

市商务局牵头,市文旅局、市人社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5

造云露街、六安罍街、1911商业街、正阳路美食街、悠然溪、叶集京辉老街、舒城飞霞路美食街、金寨玉博园美食街、霍邱锦绣新天地、霍山凯耀汇美食街等一批有名气、接地气、能圈粉的六安新徽菜打卡地、商业圈。

2025年底。

市商务局牵头,市文旅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6

举办名特小吃文化展示交流活动、编纂名特小吃读物和推出六安新徽菜美食电视栏目等形式,深入推介六安新徽菜师傅和特色烹任制作技能技艺。

2025年底。

市文旅局牵头,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序号

目标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7

对管理规范、带动就业明显的六安新徽菜创业街区,给予街区3年孵化基地补贴。为重点就业群体创办六安新徽菜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对10万元及以下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要求。

2025年底。

市人社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8

每年评选3家六安新徽菜餐饮企业建设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择优申报建设为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2025年底。

市人社局牵头,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

拓展六安新徽菜师傅职业发展通道,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按规定给予办赛补助。对职业技能竞赛优胜选手,授予技术能手称号,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

2025年底。

市人社局牵头,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统一品牌形象并向社会发布。推进新徽菜·名徽厨行动与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的衔接融合,绘制六安美食地图

2025年底。

市商务局牵头,市文旅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餐饮行业协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安市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22年,全市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和老年助餐点不少于144个、农村老年食堂和老年助餐点不少于332个,初步改善城乡老年人群助餐服务紧缺现状。

2023年,新增城市老年食堂和老年助餐点不少于45个、农村老年食堂和老年助餐点不少于183个,城乡老年人群助餐服务需求基本满足。

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城乡老年人群助餐服务更加完善。

二、工作措施

(一)科学构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1. 合理规划布局。由县区统筹辖区人口密度、老年人口规模、就餐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制定本县区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布点方案。城市按照10分钟就餐服务圈布局城市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按一街一堂原则,每个街道和市开发区应建成至少1个老年食堂,每个城市社区应设立至少1个老年助餐点。农村按一乡(镇)一堂原则,在政府驻地集镇依托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公有闲置房屋等建设老年食堂;按一村一点原则,优先考虑留守老年人多、居住比较集中的中心村庄,依托特困供养机构(敬老院)、村级养老服务站、村级活动阵地、闲置的中小学校舍等存量设施设立老年助餐点。

2. 加快服务设施配建。将老年食堂、助餐点纳入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严格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要求。新建居住区在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同时,按要求同步建设老年食堂、助餐点;老旧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通过整合、改建、租赁等方式,将可利用的场所改造为老年食堂、助餐点。老年食堂供餐能力应达到50/餐,就餐面积一般不少于50m²;老年助餐点供餐能力应达到10/餐,就餐面积一般不少于20m²

(二)扩大老年助餐服务供给

1. 依托公有房屋改建新建一批老年食堂、助餐点。将闲置的福彩用房、社区用房、各类公有房屋等进行整合利用,招标有餐饮资质、老年助餐经验的餐饮企业或养老服务企业建设、运营,新建改建一批标准化的老年食堂、助餐点。鼓励老年大学配建老年食堂,向入学老人和周边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2. 鼓励餐饮企业拓展形成一批老年食堂、助餐点。支持已投运的规模较大的快餐店拓展场地,建设和运营老年食堂、助餐点,实行连锁化运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支持规模化连锁型餐饮企业利用社区门店开设老年餐桌,支持食品安全和质量有保证的小型餐馆就近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经评估认证后统一挂牌为老年助餐点。

3. 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兴办一批老年食堂、助餐点。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距离近、人员熟等优势,因地制宜在居民小区开办老年食堂、助餐点,同时向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

4. 鼓励单位食堂对外开放形成一批老年食堂、助餐点。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扩大供给服务能力,积极向周边区域老年人开放用餐服务。鼓励支持城市养老机构在满足在院老人就餐需求的前提下,向周边老年人开放用餐服务。

5. 支持乡镇村自主或社会化建运一批老年食堂、助餐点。鼓励乡镇政府在驻地集镇通过自主或社会化方式,建设运营老年食堂。支持引导行政村使用集体经济收入,利用村级活动阵地,自主或社会化运营村级助餐点。2022年底前,新建的村级养老服务站必须配有助餐功能,乡镇特困供养机构(敬老院)在满足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就餐需求的前提下全部向社会老人开放用餐服务。农村偏远地区,根据居民意愿,鼓励采取邻里互助、亲友帮助等方式,结对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6. 励公益慈善力量捐助一批老年食堂、助餐点。动员引导慈善协会等慈善组织、爱心企业或人士、公益力量,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支持老年助餐服务,积极开展冠名认捐老年食堂、助餐点活动。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与所在社区,联建老年食堂、助餐点。

(三)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质量

1. 严格助餐服务要求。严格贯彻省级老年助餐服务规范和工作指引,强化老年助餐服务培训,全面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老年助餐服务机构至少应提供午餐服务,有条件的可提供早、晚餐服务,年度开放时间不少于300天(因疫情防控等特殊情况除外)。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应制定食谱且每周更新,并将食品经营许可证、健康证、收费价格表以及对老年人的优惠清单、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诺书、服务(投诉)电话上墙公示,严格做到六公示

2. 合理设定供餐价格。老年助餐服务机构要突出公益性,主动让利服务,原则上按成本价确定收费标准,中、晚餐应推出不高于10/份的符合老年人口味的套餐。各县区要加强对老年食堂、助餐点用餐收费的监管,建立老年食堂收费标准定价机制,由发改、民政、财政部门及街道、乡镇根据物价总体水平确定用餐指导价,每年收费标准调整1次。收费标准调整前,要向街道、乡镇及村和社区居民进行公告,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

3. 推进信息化运用。积极发挥六安市智慧养老安全监管平台功能作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人能力评估系统,升级增加老年助餐服务功能,促进各业务系统融合发展。依托居民服务一卡通(社会保障卡),逐步实现统计、结算、管理等信息化,实现区域内通用。

4. 培育助餐服务品牌。坚持以方便老人、贴心服务、收支平衡、长效运营为宗旨,突出老年助餐服务的公益性,支持各县区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助餐服务发展路径,并拓展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功能,将老年餐桌发展为书桌”“茶桌”“棋牌桌。积极推广应用智慧餐厨,支持规范运营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的机构或企业形成规模、创建品牌,到2023年全市培育发展3家以上有影响力的老年助餐服务品牌。

5. 加强日常评估监管。老年食堂、助餐点要实施明厨亮灶,接受公众监督。民政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查,加强日常监管,每半年向社会通报监督管理情况。建立老年食堂、助餐点服务供应商动态调整机制,以老年人满意度为核心评估指标,定期对老年助餐服务价格和质量进行评估,动态管理、适时调整。

(四)创新老年助餐服务配送

1.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送餐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餐饮企业、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公司等为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发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作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2. 探索发展移动型助餐服务。支持规模化连锁型餐饮企业通过中央厨房等集中加工制作餐品,并利用具有加热保温功能的移动型助餐车,向小区和自然村居民开展流动上门送餐服务。

3. 加强特殊情况下老年助餐服务保障。做好疫情、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下助餐保障预案,根据老年人特殊就餐需求,由助餐服务机构、第三方社会力量直接配送到老年人家中或就近的老年助餐点,保障老年人用餐。

三、支持政策

(一)拓宽资金保障渠道。统筹福利彩票公益金和各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等,支持老年助餐服务。采取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做一点的多方支持方式,让老年人愿意吃、吃得好,让企业愿运营、能运营,实现互利双赢、可持续发展。

(二)提供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新建的老年食堂、助餐点,由省原则上按照每个10万元、3万元标准予以一次性建设补助,不足部分由县区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支持。对餐饮等企业设立老年餐桌形成老年助餐点的,各县区可通过协议方式,根据其建设成本给予适当补助。

(三)强化长效运营支持。对老年助餐服务机构的运营,各县区可以根据服务人次、服务质量、用餐满意度等给予一定的运营补助或综合奖补。对提供老年助餐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其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并实行清单化动态管理,定期公示、严格监管。对符合条件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要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公益慈善力量捐助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符合条件的享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老年食堂、助餐点积极向非老龄的其他社会人群提供价格优惠的餐饮服务,实行社会化运营,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四)鼓励实施用餐补助。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享受老年助餐服务,根据老人经济困难程度等情况,各县区可适当给予就餐补助,并在老年人给付就餐费用时自动扣减。具体补助范围和标准,由县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确定。

 

附件:1. 老年助餐服务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2.  2022年六安市老年助餐服务任务分解表

3.  2023年六安市老年助餐服务任务分解表


 

附件1

老年助餐服务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目标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

建设老年食堂(助餐点)。

2022年底,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144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332个。2023年,新增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45 个,新增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183个。

市民政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

统筹规划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布局。

202210月底前,指导各县区完成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布点方案。

市民政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参与助餐服务;鼓励线上订餐、送餐平台参与送餐上门服务。

20227月底前,制定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指引。

市民政局牵头,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支持物业服务企业拓展助餐服务功能。

202210月底前,印发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文件,启动工作试点。

市民政局牵头,市城管局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扩大农村老年助餐服务供给,支持乡镇村自主或社会化建运一批老年食堂、助餐点。

202211月底前,根据安徽省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案要求,推进农村老年助餐等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市民政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6

鼓励公益慈善力量参与。

20227月底前,制定公益慈善力量冠名资助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指引,开展公益慈善力量冠名认捐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活动。

市民政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培育助餐服务品牌。

2023年底前,全市培育发展3家以上有影响力的老年助餐服务品牌。

市民政局牵头,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

加强老年食堂、助餐点日常监管。

每半年向社会通报监督管理情况。

市民政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9

落实一次性建设补助、运营补助、就餐补助等扶持政策。

202210月底前,指导各县区制定出台老年助餐服务扶持政策。

市财政局牵头,市民政局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对符合条件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落实税费减免扶持政策。落实年助餐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

常态化落实相关政策。

市发改委牵头,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2

2022年六安市老年助餐服务任务分解表

单位:个

地  区

城市老年食堂、

老年助餐点

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

乡镇政府所在地新建老年食堂、助餐点

村级养老服务站、村级活动

阵地或其它用房建成助餐点

提升特困供养机构(敬老院)供餐能力,将其打造成面向周边老人提供餐食的助餐点

全  

144

32

159

141

金安区

32

6

24

25

裕安区

47

6

27

26

叶集区

7

1

10

7

霍邱县

15

5

24

30

霍山县

11

4

20

12

舒城县

16

5

28

25

金寨县

14

5

24

15

市开发区

2

0

2

1

 

 

附件3

2023年六安市老年助餐服务任务分解表

单位:个

地  区

城市老年食堂、

老年助餐点

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

乡镇政府所在地新建老年食堂、助餐点

村级养老服务站、村级活动阵地或其它用房建成助餐点

提升特困供养机构(敬老院)供餐能力,将其打造成面向周边老人提供餐食的助餐点

 

45

96

87

0

金安区

24

11

18

0

裕安区

1

13

18

0

叶集区

1

3

5

0

霍邱县

4

25

12

0

霍山县

3

11

10

0

舒城县

4

16

12

0

金寨县

4

17

12

0

市开发区

4

0

0

0


 

 

六安市健康口腔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2025年底前,全市口腔医疗资源供给和口腔专业人员数量明显增加,人群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大幅提升,口腔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二)阶段目标。2022年底前,已设口腔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牙椅数较上一年增加5%85%的二级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单独设置口腔科。全市能提供口腔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达260家。22家已提升至二级综合医院水平的中心卫生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口腔科,牙椅数量达到700张。3-6岁儿童涂氟率达到20%6-9岁儿童窝沟封闭率达到20%6—9岁人群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口腔种植体系统耗材价格下降30%以上。

2023年底前,已设口腔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民营)牙椅数较上一年增加5%;全市能提供口腔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达280家,牙椅数量达到800张。3-6岁儿童涂氟率达到25%6-9岁儿童窝沟封闭率达到25%90%的二级综合医院单独设置口腔科;7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均开设口腔科,配备专职口腔医师;每万人口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6人,医护比达到1:1

2025年底前,我市设立1家二级公立口腔专科医院;所有二级综合医院(含民营)全部单独设置口腔科,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牙椅数较2021年增加20%。全市能提供口腔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达300家,牙椅数达到1000张(市属医疗机构共115张,其中市口腔医院牙椅数为50张、市人民医院牙椅数为30张、市中医院牙椅数为15张、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牙椅数为15张、市妇幼保健院牙椅数为5张),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牙椅占比达到30%以上。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均开设口腔科,配备专职口腔医师,每万人口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8人,医护比达到1:1.13-6岁儿童涂氟率达到28%6-9岁儿童窝沟封闭率达到28%6—9岁人群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口腔医疗卫生机构患者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口腔预防保健

1. 加强儿童口腔健康管理。将口腔健康知识作为婚前体检、孕产妇健康管理和孕妇学校课程重点内容。依托市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实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开展6—9岁学龄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3—6岁学龄前儿童局部涂氟等公益活动。到2025年,项目覆盖28%的适龄儿童。

2. 健全牙病预防体系。发挥市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技术指导作用,依托公立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牙病防治所和口腔卫生中心,构建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牙病防治体系。

3. 推广健康口腔进校园活动。推广规范化口腔健康教育教材,在幼儿园及中小学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定期开展口腔健康知识讲座,幼儿园和小学每学期不少于4个课时,每年享受免费口腔健康检查2次;中学每学期不少于2个课时,每年享受免费口腔健康检查1次。

4.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加强爱牙科普宣传,引导群众养成按时刷牙、定期洗牙等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在社区配置专(兼)职口腔卫生保健宣传员,开展口腔卫生保健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5. 关爱老年人口腔健康。重点关注老年人龋齿、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疾病以及义齿修复等,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6. 提升口腔疾病诊疗水平。将口腔医学专业纳入十四五期间市级重点专科项目,强化学科建设,补齐颌面外科等诊疗技术短板弱项。积极探索开展口腔医学多学科(MDT)诊疗工作。

(二)加大医保支持力度

扩大医保支付范围。对标省内其他地市口腔类诊疗项目,将目前我市医保不予支付但省内其他地市医保可支付的口腔类诊疗项目,纳入我市医保支付范围。执行口腔种植体系统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降低种植体耗材成本。动态调整口腔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及时开展口腔医疗服务新技术、新项目申报、审批和价格管理。

(三)优化群众就医流程

提升群众诊疗便捷度。公立口腔医院、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口腔科均开设午间门诊、晚间门诊,实施无假日门诊,实行弹性排班,方便患者诊疗。开展诊疗模式创新,患者初诊后,复诊可直接在医生工作站预约,减少等待时间。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诊疗流程,为患者提供智能导医分诊、就诊提醒、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移动支付、椅旁结算等线上便捷服务。

(四)推动优质资源扩容

1. 扩大口腔医疗资源供给。2025年底前,建成六安市口腔医院。大力推进口腔科执业医师多机构备案。

2. 大力建设口腔医联体。构建口腔专科医院、三级医院口腔科对口帮扶机制,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协同和技术同质。强化基层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口腔科或配备专职口腔医师。

(五)加强口腔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1. 增强口腔专业技术力量。引进高层次口腔专业人才,提高本科以上学历及高级职称人员占比。支持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开设口腔医学专业,为我市乃至全省口腔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依托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两所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增加口腔专业规培人员,提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结合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运用好自主招聘和两个允许薪酬激励政策,实现口腔专业技术人员招得来、留得住。

2. 加大口腔专业人员培训力度。依托市、县区医院教学培训基地,强化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依托市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市医学会口腔分会及三级综合医院口腔科,开展基层口腔医护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每年不少于30人,提升基层口腔疾病防治能力。

3. 推广适宜技术项目。以我市口腔门诊、住院排名靠前的疾病谱,选择口腔事宜技术进行推广,以提高基层口腔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每年推广口腔适宜技术不少于5项,2022年重点推广现代根管治疗等7项适宜技术。2025年底前,建成市、县远程诊疗中心等,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

(六)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1. 推进口腔诊所备案管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办口腔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参与口腔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服务。根据国家、省级有关要求,开展口腔诊所备案管理。

2. 开展专项整治。2022年起,结合医疗乱象专项治理行动,开展诱导消费、过度诊疗等社会反映强烈的不规范口腔诊疗行为专项整治,依法规范口腔诊疗服务行为。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3. 加强口腔医疗质量控制。发挥市、县区两级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作用,制定推广口腔专科医疗质量技术规范和相关规程。将社会办口腔医疗卫生机构质量管理纳入医疗质控体系,每年开展监督检查不少于1次。

三、支持政策

(一)完善规划体系。对照省级口腔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要求,制定市级贯彻落实方案,扩大优质口腔医疗资源供给,促进合理配置、均衡布局。

(二)加大投入力度。2022—2025年,市、县区各级统筹资金支持完成省级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口腔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口腔科、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新增牙椅建设等,充分发挥政府债券补短板惠民生的积极作用,争取专项债额度用于支持公立口腔专科医院建设。贯彻落实省级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政策,参保职工口腔诊疗等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

(三)实施定向培养。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口腔专业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职口腔医师数量。

 

附件:健康口腔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附  件

健康口腔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

加强儿童口腔健康管理。

每年度开展儿童口腔疾病干预项目;到2025年,项目覆盖28%的适龄儿童。

市卫健委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2

健全牙病预防体系。

2024年底前,基本健全市、县区两级牙病防治中心和口腔卫生中心。

市卫健委牵头

3

推广健康口腔进校园活动。

2022年秋季学期启动,20236月底前基本覆盖。

市卫健委、市教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

20226月制定印发科普宣传方案;每年度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市卫健委牵头

5

扩大医保支付范围。

2022年底前,口腔种植体系统耗材价格下降30%以上。

市医保局牵头

6

提升群众诊疗便捷度。

2023年底前,公立口腔医院、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口腔科普遍开展午间门诊、晚间门诊。

市卫健委牵头

7

扩大口腔医疗资源供给。

2025年底前,建成六安市口腔医院。大力推进口腔科执业医师多机构备案。

市卫健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重点工程处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落实

8

大力建设口腔医联体。

2022年底前,基本健全口腔专科医院、三级医院口腔科对口帮扶机制。

市卫健委牵头

9

增强口腔专业技术力量。

2025年底前,每万人口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8人,医护比达到1:1.1

市卫健委、市教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10

加大口腔专业人员培训力度。

开展基层口腔医护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每年不少于30

市卫健委牵头

11

推广适宜技术项目。

每年推广口腔适宜技术不少于5项,2022年重点推广现代根管治疗等7项适宜技术

市卫健委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12

推进口腔诊所备案管理。

执行国家、省关于口腔诊所备案管理有关规定。

市卫健委牵头

13

开展专项整治。

2022年启动。

市卫健委牵头

14

加强口腔医疗质量控制。

2022年底前制定口腔专科医疗质量技术规范和相关规程;每年度开展社会办口腔医疗机构质控督查。

市卫健委牵头

15

制定贯彻落实省口腔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实施意见

20227月底前印发。

市卫健委牵头

16

充分发挥政府债券补短板惠民生的积极作用,争取专项债额度用于支持公立口腔专科医院建设。

2022年底前启动实施。

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落实

17

202271日起,落实全省统一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政策,参保职工口腔诊疗等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

202271日起施行。

市医保局牵头

18

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口腔专业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职口腔医师数量。

2023年起,每年度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口腔专业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

皖西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市卫健委、市教局、市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落实


 

 

六安市安心托幼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25年,全市总托位数达16000个,千人口托位数达3.64个,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其中,2022年新增托位数2800个,2023年新增托位数4200个。

2025年,全市新增幼儿园公办学位3.11万个,公办学位总数达10.15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90%,学前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形成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其中,2022年新增公办学位0.52万个以上,无证幼儿园全面消除;2023年至2025年持续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新增公办学位2.59万个。学前教育服务质量和普及普惠水平明显提升。

2025年,幼儿园延时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其中,2022年秋季学期,幼儿园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2023年春季学期,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幼儿全覆盖,家长按时接娃难问题基本解决。

二、工作措施

(一)持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1. 建设普惠托育机构。2022-2025年,各县区每年推荐1-2个符合市级示范创建条件的托育机构,市级每年评选不少于3个示范托育服务机构。自2022年起,各县区每年至少建成1个普惠托育服务机构。2023年,金安区、裕安区完成1个公办独立托育机构建设,2024年,舒城县、金寨县完成1个公办独立托育机构建设,2025年,霍山县、霍邱县、叶集区完成1个公办独立托育机构建设,到2025年末,各县区公办独立托育服务机构不少于1个。

2. 补齐配全小区托位。落实《六安市婴幼儿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方案》文件,在新建城区规划、土地出让新建居住(小)区时,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标准规划、建设托育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可与幼儿园合并建设。到2025年,老旧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标准补齐托育服务设施。

3. 多渠道提供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利用公共服务设施、闲置场所等资源举办托育机构,鼓励以委托或购买服务方式办成普惠托育机构。鼓励民办园通过转型或利用闲置校舍举办托育机构。依托公立医院建设托育点。支持园区基地、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举办等方式,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各类托育机构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托育服务。

4. 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要统筹考虑托育需求,新建公办幼儿园按规划要求标准增设托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可根据幼儿园实际条件尽可能扩大托位服务供给。公办幼儿园增设的托班与幼儿园同时招生。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开设普惠性托班。完善托幼一体化管理制度,制定托班硬件、师资、招生和经费保障等标准和规范。到 2025年,实现全市开设托班的幼儿园数不少于260所,提供托位数不少于6000个,各县区不少于30%的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

(二)稳步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1. 优化幼儿园布局。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每年测算入园需求,优化县区及市主城区公办幼儿园布局。城镇幼儿园按照300-500米服务半径,在新增人口和流动人口聚集区、工业园区,加密规划布局一批公办幼儿园,满足就近入园需要,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结合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学前教育大班额情况和地方实际,及时修订居住(小)区人口配套学位标准。

2. 补足配齐公办幼儿园学位。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工程,增加公办学位供给,2022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所,增加公办学位5210个。各县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数、新增学位数分别为:霍邱县9所、990个,金寨县2所、630个,霍山县1所、90个,舒城县9所、830个,金安区10所、240个,裕安区7所、1980个,叶集区1所、180个,市开发区1所、270个。多渠道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在城区公办幼儿园学位不足的区域,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回购民办幼儿园、高职院校办园等方式新增一批公办幼儿园,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根据各县区现有学位和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70%目标测算,2023-2025年全市至少需增加公办学位25925个,建设任务为101所。县区2025年底前需完成任务数和增加公办学位数分别为:霍邱县9所、3060个,金寨县10所、2880个,霍山县5所、1500个,舒城县9所、2400个,金安区18所、4770个,裕安区41所、8730个,叶集区4所、1170个,市开发区5所、1415个。严格落实省关于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新开发小区及安置小区全部依标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区配套幼儿园须首批建设、首批交付使用,无偿移交政府办成公办幼儿园,不得民办。2019年起开发的小区,其配套幼儿园不得审批为民办幼儿园。确保居住人口3000人以上的小区至少配建一所不少于3个班建制的幼儿园。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时,同步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充分利用空置厂房、公共服务设施、闲置校舍等资源,以租赁、租借、划转等形式举办公办幼儿园。鼓励普通高校举办公办幼儿园,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

3. 支持民办幼儿园普惠发展。通过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奖补标准,适当调整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费收取标准等方式扩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面。通过优质公办幼儿园结对帮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时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倾斜等方式,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科研及教育管理的帮扶,全面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吸引力。常态化开展无证幼儿园治理,全面消除、杜绝新增无证幼儿园。学前教育资源充足的区域,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民办幼儿园。

4. 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进一步强化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按照国家和安徽省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结合实际和新形势、新政策,重新科学合理制定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和线路图,持续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确保按期通过国务院督导评估,评估时间靠后的县区要适当提前,争取2025年通过国务院评估的县区不少于4个,2026年全部通过评估。

    (三)全面提供幼儿园延时服务

1. 保障延时服务时间。幼儿园在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提供延时服务,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适应。幼儿园可根据实际设置弹性离园时间供家长选择。对因特殊原因不能按协定离园时间离园的,幼儿园必须做好登记,安排值班人员进行临时看护,确保幼儿安全。幼儿园延时服务必须坚持公益普惠原则,不得盈利。家长自愿决定幼儿是否参加,幼儿园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参加。

2. 提升延时服务质量。延时服务一般由本园教师承担,也可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幼儿园结合现有资源和家长需求,一园一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成长规律,提供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室、内外游戏活动,不得借延时服务开展小学化教学,不得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开展营利性活动。

三、支持政策

(一)完善财政补助政策

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普惠托位专项补助。各县区对公办托育服务机构,按照不低于600/·年标准给予补贴;对民办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按照不低于400/·标准给予补贴。鼓励各地提高生均补助标准。实施托幼一体化的幼儿园托班补助标准分别参照公办托育机构、民办普惠托育机构标准执行。建立托育机构建设、运营补贴制度,实行市、县区级财政分担机制。

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不低于600/·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标准不低于400/·年。对提供延时服务的幼儿园按300/·年标准补贴。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教育督导评价奖励补助资金,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县区按规定予以激励。

(二)明确收费政策

公办幼儿园举办的托班原则上提供普惠性服务,公办托育机构收费参照公办幼儿园收费进行管理,非营利性民办托育机构收费管理形式由各县区人民政府确定。营利性托育机构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明码标价。

出台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政策,合理核定办园成本,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和办园成本等因素,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将公办幼儿园、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延时服务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制定幼儿园延时服务收费政策。

(三)强化要素保障

托育机构应严格落实托班收托规模标准及保育人员比例,收托规模:乳儿班(6-12个月,10人以下)、托小班(12-24个月,15人以下)、托大班(24-36个月,20人以下);保育人员与婴幼儿比例不低于以下标准:乳儿班1:3、托小班1:5、托大班1:718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可混合编班,每个班不超过18人,保育人员与婴幼儿比例可参考托大班配置。进一步完善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管理团队编制保障法扩大幼师资源供给。鼓励支持本土院校办好学前教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鼓励师范院校在校生辅修或转入学前教育专业。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编内编外幼儿教师同工同酬。指导督促民办幼儿园等用人单位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保障聘用教师福利待遇。制定幼儿园延时服务参与人员补助办法,完善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薪酬制度。非营利性幼儿园、托育服务设施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划拨方式予以保障。对托育等社区家庭服务业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取得非营利性组织免税资格的托育机构符合条件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普惠性托育机构和幼儿园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政策。

 

附件:1. 安心托幼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2. 心托幼行动2022-2025年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表


 

附件1

 

安心托幼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

建设托育服务机构。

2022-2025年,全市每年建成2-3个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每个县区每年至少建成1个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至2025年底,每个县区县级公立独立托育服务机构不少于1个。

市卫健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各县区不少于30%的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

2022年达到5%2023年达到10%2024年达到20%2025年达到30%

市教体局牵头,市卫健委配合

 

3

补足配齐公办幼儿园位。

2022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园40所,增加公办学位5210个。

2023-2025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回购民办园、高职院校办园等多渠道增加公办学位25775个,建设任务项目101个。

(各县区2022-2025年底前需完成任务数和新增学位数见安心托幼2022-2025公办园建设任务表)。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2022年底前,落实小区配套园政策,开展小区配套园治理

市教体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接受督导评估县区时间安排:2022年金寨县、霍山县,2025年舒城县,2026年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市开发区纳入金安区一并接受督导评估。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5

开展幼儿园延时服务。

2022年秋季学期,幼儿园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2023年春季学期,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幼儿全覆盖,家长按时接娃难问题基本解决。

市教体局牵头,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6

将公办幼儿园、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延时服务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制定幼儿园延时服务收费政策。

2022年底前。

市发改委牵头,市教体局配合

7

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不低于600/·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标准不低于400/·年。对提供延时服务的幼儿园按300/·年标准补贴

2022年底前。

市财政局牵头,市教体局配合

8

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教育督导评价奖励补助资金,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县区按规定进行奖励。

2022年底前。

市财政局牵头,市教体局配合

9

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普惠托位专项补助。

2022年底前。

市财政局牵头,市卫健委配合

10

出台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政策。

2022年底前。

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市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指导督促幼儿园等用人单位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制定幼儿园延时服务参与人员补助办法,完善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薪酬制度。

2022年底前。

市人社局牵头,市教体局配合

12

进一步深化完善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管理团队编制保障法

2022年底前。

市委编办牵头,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2

 

安心托幼行动2022-2025年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表

单位:任务数、学位数为个、占比为%

  

2022

2023

2024

2025

建设

任务数

新增

学位数

公办园

占比

建设

任务数

新增

学位数

公办园

占比

建设

任务数

新增

学位数

公办园

占比

建设

任务数

新增

学位数

公办园

占比

霍邱县

9

990

56.17

4

1620

60

2

630

65

3

810

70

金寨县

2

630

58.57

6

1440

64.29

2

810

67.21

2

630

70.14

霍山县

1

90

51.6

0

0

52.8

4

960

65

1

450

70

舒城县

9

830

56.94

3

800

61

3

800

65

3

800

70

金安区

10

240

55

7

1800

60.85

5

1350

65.14

6

1620

70.28

裕安区

7

1980

56.19

11

2430

63.88

15

3150

67.69

15

3150

70.06

叶集区

1

180

55

1

360

60

1

270

65

2

540

70

市开发区

1

270

20

1

270

30

2

605

43

2

540

52

六安市合计

40

5210

55

33

9530

60

34

9895

65

34

9620

70

 


 

 

六安市快乐健身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2025年,全市新建全民健身步道不少于260公里,实现城市功能、体育元素、文化旅游等公共空间连点成线、互联互通,基本形成城乡有统筹、健身有地方、运动有技能、活动有氛围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二)阶段目标。2023年,全面完成224个小区和515个行政村现有健身设施的维修、改造和提升,未配建健身设施的84个小区和39个行政村配建工作,实现城乡居民身边健身设施全覆盖。

二、工作措施

(一)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

1. 制定建设菜单根据安徽省居民住宅区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结合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制定健身设施配建菜单,配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2022年,全市新建或改扩建健身场地设施252个;2023年,全面完成224个小区和515个行政村现有健身设施的维修、改造和提升,未配建健身设施的84个小区和39个行政村的配建工作;到2025年,建成六安中体城、金水湾生态体育公园和金安区绿地体育中心二期。新建改扩建标准体育场8个,新配置智能健身设施15处,新建社会足球场45块。

2. 加快改扩建步伐。对已建小区坚持应修尽修、应改尽改、应建尽建,全面维修、改造、升级、补建,因地制宜、见缝插针、科学布点。对新建小区严格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并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准的不得交付使用。各县区根据居民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全面改造升级小区和行政村健身设施,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

3. 加大维保力度。各县区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和乡村服务体系,乡镇(街道)负责日常维护、保养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经费,确保健身设施安全使用。

(二)加快城市健身步道建设

1. 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六安市体育设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健身步道建设规划、建设内容和标准,着力推动六安主城区健身步道建设。各县区将城市健身步道建设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2. 打造片线连接网络。启动城市健身步道断头路畅通工程,紧盯打通红绿灯阻隔,推动城市公园步道系统互通互联,逐步串通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节点、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重要居民片区、重要交通接驳点,连点成线的工作目标,到2025年底,新建全民健身步道不少于260公里,形成立体化步道网络,打造集交通、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健身空间。

(三)加快城市空间资源整合利用

1. 盘活可用资源。依据《六安市体育设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摸清城市空间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广场、老旧厂房等空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同时复合利用人防、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社区用房等设施资源,因地制宜、一处一策,建设一批口袋公园百姓健身房等健身设施,并与城市园林绿化有机衔接、嵌入配套。积极推进政务中心以北、市中级法院以西,市全民健身中心迁建项目建设(健身运动场、五人制足球场、网球场和乒乓球馆);天河西路和长安北路桥高架桥下新建2片五人制足球场。

2. 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2022年,每个县区至少选择1所场馆设施较好的学校,开展安全隔离改造,纳入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试点学校,推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2023年后,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行。出台《六安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新建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严格按开放条件设计、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四)提升群众健身普及水平

1. 加强健身培训。加强对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将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推动体育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常态化组织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篮球、游泳、八段锦、太极拳、广场舞、冰雪和类冰雪等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培训,教会群众1—2项运动技能,全市每年培训不少于6.5万人次。

2. 丰富赛事活动。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鼓励自我健身。常态化举办各类赛事活动,办好市、县区级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职工运动会,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县、乡四级联赛,继续打造全国登山大会(金寨站)、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六安·金安)、万佛湖全国库钓大赛、万佛湖环湖健身走、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毅行六安、市龙舟赛、市马拉松赛等全民健身特色品牌赛事。鼓励各类各级单项体育协会举办联赛,每年参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人数不少于32万人次。

3. 加强宣传推广。加强体育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行业管理,依托皖西日报、市广电台、六安广播电视报、六安教体发布、安徽体育联播等新媒体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宣传快乐健身行动成果,全方位展示群众健身风采,讲好群众健身故事,增强群众健身意识,营造群众健身氛围。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全社会关心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的浓厚氛围。

三、支持政策

(一)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综合运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和自身财力,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省返还的体彩公益金70%用于快乐健身行动。各县区将有关资金需求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二)加强场地供给。各县区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年度供地计划。制定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向社会公布。在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鼓励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健身设施建设的土地,租期不超过20年。

(三)兑现优惠政策。认真落实省制定的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地设施的意见,依法依规在房租、水电气等方面给予减免或补贴,并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补偿办法、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补助政策。

 

附件:快乐健身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附  件

 

快乐健身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

根据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配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制定六安市居民住宅区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健身设施配建菜单

20229月。

市教体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对已建小区坚持应修尽修、应改尽改、应建尽建,全面维修、改造、升级、补建,因地制宜、见缝插针、科学布点。

2023年基本实现全覆盖,2025年实现全覆盖。

市教体局牵头,市住建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3

全市新建改扩建标准体育场不少于8个(市本级1个,各县区1个,2023年霍山县完成建设,2024年市本级、金安区、裕安区、金寨县完成建设,2025年霍邱县、舒城县、叶集区完成建设);在主城区新建社会足球场不少于45块, 2022年建成12块,2023年建成13块,2024年建成12,2025年建成8块);新配置智能健身设施15处以上(每县区2个,2023年金安区、裕安区、金寨县完成建设,2024年霍邱县、舒城县完成建设,2025年霍山县、叶集区、市开发区完成建设);对达到使用年限的健身器材全部更新升级,未建设的要配建(224个小区和515个行政村现有健身设施的维修、改造和提升,84个小区和39个行政村未配建健身设施小区的配建:其中霍邱县92个行政村、6个小区提升改造,9个小区未配建;舒城县109个行政村、17个小区提升改造;金寨县21个行政村、15个小区维修提升改造,8个小区未配建;霍山县36个行政村提升改造;金安区115个行政村提升改造,15个行政村未配建,103个小区提升改造,15个小区未配建;裕安区105个行政村提升改造,20个行政村未配建,70个小区提升改造,30个小区未配建;叶集区37个行政村提升改造,4个行政村未配建,13个小区提升改造,22个小区未配建);新建全民健身步道不少于260公里。(市本级33公里,霍邱县41公里、金寨县33公里、霍山县27公里、舒城县38公里、金安区33公里、裕安区33公里、叶集区22公里)

截止2025年底。

市教体局牵头,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4

十五分钟健身圈:全市新建或改扩建健身场地设施252个,根据人口要素,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任务分解到各县区。(霍邱县53个、金寨县27个、霍山县17个、舒城县41个、金安区48、裕安区53个、叶集区13

2022年底。

市教体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对新建小区严格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并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准的不得交付使用。

持续推进。

市住建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教体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对行政村健身设施,根据居民需求,全面改造升级,提高实效性。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市总工会、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启动城市健身步道断头路畅通工程,打通红绿灯阻隔,推动城市公园步道系统互通互联,逐步串通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节点、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重要居民片区、重要交通接驳点,连点成线,形成立体化步道网络,打造集交通、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健身空间。

截止2025年底。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8

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和乡村服务体系,乡镇(街道)负责日常维护、保养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经费,标准健身设施安全使用。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9

将城市健身步道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0

依据《安徽省健身步道建设内容和标准》,着力推动六安主城区健身步道建设

2022

市教体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1

利用城市空间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广场、老旧厂房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人防、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社区用房等设施资源,因地制宜、一处一策,建设一批口袋公园”“百姓健身房等健身设施,并与城市园林绿化有机衔接、嵌入配套。

2025年底。

市教体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实施学校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新建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严格按开放条件设计、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加强对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将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推动体育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常态化组织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篮球、游泳、八段锦、太极拳、广场舞、冰雪和类冰雪等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培训,教会群众1—2项运动技能,全市每年培训不少于6.5万人次。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打造全民健身一市多品县(区)一品特色品牌,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鼓励自我健身。常态化举办各类赛事活动,办好市、县区级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职工运动会,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县、乡四级联赛,鼓励各类各级单项体育协会举办赛,每年参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人数不少于32万人次。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多层次、多渠道宣传快乐健身行动成果,充分利用市、县级媒体平台,全方位展示群众健身风采,讲好群众健身故事,增强群众健身意识,营造群众健身氛围。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皖西日报社、市广电台等部门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6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

持续推进。

发改委牵头,市教体局配合

17

综合运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和自身财力,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省返还市体彩公益金70%用于快乐健身行动。

持续推进。

财政局牵头,市教体局配合

18

将有关资金需求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19

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年度供地计划。制定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向社会公布。在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鼓励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健身设施建设的土地,租期不超过20年。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

20

制定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地设施的意见,依法依规在房租、水电气等方面给予减免或补贴,并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补偿办法、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补助政策。

2022年底。

市教体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安市便民停车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22年,全市新增城市停车泊位2.5万个以上,其中公共停车泊位2100个以上;2023年,全市新增城市停车泊位2.5万个以上,其中公共停车泊位2100个以上;到2025年,全市累计新增城市停车泊位10万个以上,其中公共停车泊位8400个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加大停车设施有效供给

1. 严格落实新建配建标准。按照《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及相关管理要求,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停车泊位配建标准不低于1:1.1,新建配建停车泊位9.1万个以上;新建医院、商场等公共建筑,按每百平方米不低于1.2个车位配建,新建配建公共停车泊位3000个以上。

2. 加快停车设施改建扩建。结合老旧小区等改造,充分利用拆改腾退空间和边角地,改建扩建停车泊位900个以上。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老城区、学校、医院、商超、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公共停车设施改扩建平改立,依法依规利用已有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医院、车站、中小学校操场及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新建改建公共停车泊位4000个以上。

3. 推进停车设施盘活共享。统筹停车资源,鼓励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停车设施错时开放,选择部分周边小区停车矛盾突出且条件允许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错时对外开放现有内部停车场,盘活共享停车泊位1000个以上。

4. 动态调整路内停车泊位。统筹考虑城市活动和交通通行,在确保车行步行、公交设施空间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布设路内公共停车泊位,重点弥补医院、学校、商业中心、老旧小区等停车需要,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00个以上。

(二)强化城市停车设施管理

1. 加强智慧停车管理。依托皖事通办平台,2023年建立统一的城市智能停车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良性互动,细化停车分区管理,鼓励错时共享停车,进行停车诱导,推进共享利用,实现无感收费,有效提升停车周转率。

2. 健全停车管理机制。继续完善城市公共停车收费价格机制,根据区域实行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拥堵时段高于空闲时段的原则,确定差异化的停车服务收费标准,利用价格杠杆及时疏导停车供需矛盾,实行分区、分类、分时等差别化停车收费,规范路内停车收费管理。

3. 提高闲置停车泊位使用率。持续规范住宅小区地下停车位(库)销售登记管理,为符合要求的地下车位(库)及时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依法查处住宅小区地下车位只售不租等违规行为;加快完善部分地下车库配套设施,尽早投入使用;鼓励和引导使用地下和立体停车泊位,辐射区域非必要不施划路面停车泊位,差异确定地面和地下、立体停车泊位收费标准,鼓励采取停车包月包年等多种优惠形式,提高地下和立体停车泊位利用率。

4. 强化非机动车停放管理。根据市民出行需求,科学确定共享单车投放规模和停放点位,加强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运维管理考核,规范停放秩序;科学施划非机动车泊位,持续开展非机动车违规行驶和乱停乱放整治行动,教育引导市民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

5. 引导群众规范停车。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网站、短信提示、停车诱导指示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停车场位置、停车泊位剩余数量等信息服务,引导市民就近停车。强化停车秩序管控,严肃查处违规停车行为,引导市民规范停车,促进停车资源进一步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加强规划指引和配套服务

1. 编制停车专项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家和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结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编制《六安市城区停车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推进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理顺停车政策、布点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各环节关系,形成良性循环的停车发展局面,改善停车秩序和停车环境,制定差别化的停车供应策略,指导不同停车管理区域的停车设施建设,最终实现以静制动、动静协调的停车发展理念。       

2. 完善停车场充电设施。加强大型商场、医院、学校、文化体育场馆和交通枢纽等停车场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20%,并逐步扩大设置比例,推行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模式。

3. 支持停车场多元经营。在不减少车位的前提下,允许停车设施配建一定比例的洗车点、便利店等便民设施。大力推进停车场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充电。

三、支持政策

(一)完善用地政策。加强项目用地保障,充分开发既有道路、广场等地下空间以及高架桥下、城市边角地、废弃厂房、闲置收储地块等资源建设公共停车场。交通枢纽配套的公共停车设施、驻车换乘停车设施等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采取划拨方式供地。

(二)拓宽融资渠道。依法依规鼓励社会资本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共停车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支持区域统筹、整体打包停车设施资源,发挥规模优势开展社会化合作,统一组织建设运营。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提供基于停车设施产权和使用权的抵押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

(三)加强财政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停车场建设项目发行专项债券。市、县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城市公共停车设施项目建设运营。

(四)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停车设施建设、装备研发、产品供应、设施维保、运营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依法依规简化公共停车设施项目规划、立项、招投标、建设、经营等环节的审批程序。对小型停车设施项目和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的停车设施项目实行备案制;对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的室外立体停车设施项目,按照特种设备监督管理。

 

附件:便民停车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附  件

便民停车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

严格落实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和医院、商场等公共建筑配建标准。

长期坚持。

市住建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结合老旧小区等改造,充分利用拆改腾退空间和边角地,改建扩建停车泊位;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老城区、学校、医院、商超、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公共停车设施改扩建平改立,依法依规利用已有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医院、车站、中小学校操场等地下空间,新建改建公共停车泊位。

持续推进。

市住建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局、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教体局、市交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依法依规利用已有人防工程地下空间,新建改建城市公共停车泊位。

持续推进。

市人防办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鼓励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停车设施错时开放,选择部分周边小区停车矛盾突出且条件允许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错时对外开放现有内部停车泊位。

持续推进。

市城管局牵头,市直各部门,金安区、裕安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动态调整布设路内公共停车泊位,重点弥补医院、学校、商业中心、老旧小区停车需要。

动态调整。

市公安局、市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建立统一的城市智能停车基础信息服务平台。

2023年底前

完成。

市城管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数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

继续完善城市公共停车收费价格机制,根据区域实行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拥堵时段高于空闲时段的原则,确定差异化的停车服务收费标准,利用价格杠杆及时疏导停车供需矛盾,实行分区、分类、分时等差别化停车收费,规范路内停车收费管理。

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

市发改委牵头,市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8

持续规范住宅小区地下停车位(库)销售登记管理,为符合要求的地下车位(库)及时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依法查处住宅小区地下车位只售不租等违规行为;加快完善部分地下车库配套设施,尽早投入使用;鼓励和引导使用地下和立体停车泊位,辐射区域非必要不施划路面停车泊位,差异确定地面和地下、立体停车泊位收费标准,鼓励采取停车包月包年等多种优惠形式,提高地下和立体停车泊位利用率。

长期坚持。

市城管局牵头,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

根据市民出行需求,科学确定共享单车投放规模和停放点位,加强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运维管理考核,规范停放秩序;科学施划非机动车泊位,持续开展非机动车违规行驶和乱停乱放整治行动,教育引导市民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

长期坚持。

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网站、短信提示、停车诱导指示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停车场位置、停车泊位剩余数量等信息服务,引导市民就近停车。强化停车秩序管控,严肃查处违规停车行为,引导市民规范停车,促进停车资源进一步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长期坚持。

市城管局牵头,市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家和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结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编制《六安市城区停车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2022年底前

完成。

市城管局

12

加强大型商场、医院、学校、文化体育场馆和交通枢纽等停车场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20%,并逐步扩大设置比例,推行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模式。

长期坚持。

市住建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局、市卫健委、市教体局、市文旅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3

在不减少车位的前提下,允许停车设施配建一定比例的洗车点、便利店等便民设施。

长期坚持。

市城管局牵头,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大力推进停车场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充电。

持续推进。

市城管局牵头,市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加强项目用地保障,充分开发既有道路、广场等地下空间以及高架桥下、城市边角地、废弃厂房、闲置收储地块等资源建设公共停车场。交通枢纽配套的公共停车设施、驻车换乘停车设施等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按划拨方式供地。

持续推进。

市自然资源局

16

依法依规鼓励社会资本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共停车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提供基于停车设施产权和使用权的抵押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

持续推进。

市城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六安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六安市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停车场建设项目发行专项债券。市、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城市公共停车设施项目建设运营。

持续推进。

市财政局牵头,市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依法依规简化公共停车设施项目立项、规划、招投标、建设、经营等环节的审批程序。对小型停车设施项目和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的停车项目实行备案制。对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的室外立体停车设施项目,按照特种设备监督管理。

长期坚持。

市城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公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安市放心家政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为主线,坚持政府引导、主体主导,强化诚信、健全标准,规范管理、示范引领的原则,到2025年,全市家政服务人员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0.82万人次以上,其中完成岗前培训2.88万人次,回炉培训7.94万人次,实现家政服务实训业务应培尽培,力争新增家政服务人员2.88万人大力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并延伸覆盖至各县区积极孵化我市家政品牌企业,中小家政企业做专做特做新家政服务企业和人员信用信息实现全量归集,一人一码全面推行,家政服务消费更放心、更省心。

(二)阶段目标

2022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61万人次,其中岗前培训1.44万人次,回炉培训2.17万人次。完善《六安市家政员工制企业管理方案》,新增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8家,推进中介制家政服务企业规范转型,建立家政服务企业和家政服务人员信用评价制度,力争申报2家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企业和6名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人员。

2023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97万人次,其中岗前培训0.72万人次,回炉培训3.25万人次。新增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8家;推行一人一码、家政服务企业和家政服务人员信用评价制度,力争申报2家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企业和6名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人员。

2024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8万人次,其中岗前培训0.36万人次,回炉培训1.44万人次。力争申报2家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企业和6名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人员。

2025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44万人次,其中岗前培训0.36万人次,回炉培训1.08万人次。力争申报2家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企业和6名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人员。

二、实施步骤

(一)细分目标阶段(20226月底前)。按照全市各年度阶段目标,细分各县区家政服务人员培训和新增计划表(附件2),以及家政服务员工制企业培育计划表(附件3),各县区要根据目标任务,报送本地区放心家政工作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27-2025年底)。成立市放心家政行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各县区放心家政培训、员工制企业推进、一人一码(牌)制度落实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工作评估,并对各县区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通报。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4-2025年底前)。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家政服务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引导家政服务人员爱岗敬业诚信,形成放心家政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工作内容

(一)持续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素质

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压实家政服务企业培训主体责任,严格推行新上岗家政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制度,编印《六安市家政服务人员培训教材》,将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作为培训的必需内容,在岗人员每2年至少参加1回炉培训,统一规范培训标准。推动岗前培训与就业挂钩、回炉培训与技能等级认定挂钩。将家政技能培训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当地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按季度组织开展家政技能培训班,吸纳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

2. 强化职业学历教育。鼓励我市相关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高职和中职招生向家政、养老、托育服务等领域倾斜,扩大招生规模,根据家政服务从业者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和分散积分制学习模式,宣传推广省级继续教育网络园区课程超市平台。

3. 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推动家政服务企业积极与开设家政相关专业的院校开展合作,共同研制有关标准、组织院校教师和家政服务企业双向实践、推广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研发创新服务项目等。制定《六安市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积极推进家政服务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畅通家政服务人员技能成长发展路径。

4. 打造产教融合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企业举办家政服务类职业院校。推动家政服务企业与专业职业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家政培训基地。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开展政府+院校+龙头家政服务企业三位一体培训基地模式,联合开展订单和定向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打造一批校企合作项目和家政培训基地。

5. 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每年组织开展全市家政服务技能竞赛,树立行业典型,展示行业风采,对符合条件的获奖人员,择优推荐参加五一劳动奖章、金牌职工、技术能手、巾帼建功标兵、青年岗位能手等评选,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持续招引培育优质市场主体

1. 招引一批龙头企业。以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为契机,通过与上海交流对接,招引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力响、成长性好的家政企业与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地方政府结对,到我市投资开设家政服务网点。落实家政兴农行动计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效提升家政服务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成效。发挥家政行业协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牵头与长三角地区家政行业协会开展合作交流,力争形成劳务供需合作机制。

2. 扶强一批本土企业。规范全市员工制企业管理,支持现有家政企业提档升级,积极申报员工制家政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以连锁经营、互联网+家政方式向周边县区拓展服务网络,下沉社区设立服务网点。利用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场地建立农村家政服务点,提升村级服务内容。鼓励创新非住家的点单式服务”“分时段服务新模式,逐步突破住家保姆24小时在岗模式限制,探索家政从业人员轮班制度,引领家政服务业职业化发展。加快制定完善全市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在社会保险、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相关方面的扶持政策。

3. 推动企业升级拓展创新。引导中介制企业向员工制企业转型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家政大市场,开展一站式家政服务供需对接,实现劳务输出、家政培训、家政孵化+双创、行业交流等多项功能。大力发展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引导互联网企业规范运作并加强管理。推动家政与电商、配送、助医等家政服务产业链融合发展。

(三)持续强化家政行业诚信建设

1. 优化信用信息服务。依托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全量归集家政服务企业、家政服务人员基础信息和信用信息,进一步加强我市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信息归集。根据省级《家政服务企业和家政服务人员星级评定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开展对家政服务企业和家政人员星级评定工作。

2. 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家政服务企业、家政服务人员个人信用记录注册、跟踪评价和管理制度,依托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以及省级家政平台,加快全市家政企业和家政服务人员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基于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家政服务联合奖惩体系。推广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家政服务三方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家政服务项目清单,明码标价服务项目、服务内容。

3. 健全服务标准体系。鼓励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和龙头家政服务企业在家政服务质量、服务保障、服务评价等方面开展标准研制,以家政服务行业规范为宗旨,对母婴护理、家庭保洁、养老护理等主要家政服务领域积极开展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大力推动《家政服务信用档案建立基本要求》等行业标准实施,开展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提升家政服务标准化水平。

4. 大力推行亮码上岗。建立家政服务人员全员持证上岗模式,发挥市家政行业协会作用,通过行业引导、宣传推动家政服务企业组织家政服务人员在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登记基本信息,承诺填写信息真实无误,经第三方审核,系统对审核通过者自动生成二维码,实行一人一码(,实现家政人员上岗上门亮码-客户扫码-评价全流程闭环管理。

(四)持续推进家政服务创新

1. 引导创新服务模式。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探索建立家政服务超市。支持利用社区闲置场所引进有一定影响力的家政企业,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定点家政行业窗口,推动员工制家政进社区,构建政府+企业+社区服务社区家政服务新模式,推广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家政服务全链条家政社区服务模式。支持家政企业大力发展家政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2. 鼓励发展新兴服务。在抓好托育、养老、护理、保洁等传统家政服务提质扩容的同时,鼓励发展管家、理财专家、心理陪护、健康管理等新兴家政服务。支持家政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

四、工作举措

(一)建立推进机制。市政府成立放心家政行动领导小组,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联系的副秘书长和牵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各相关责任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强化工作统筹、优秀激励和督促落实。

(二)定期调度通报。市、县区分级实施月调度、季通报、年评议推进问效机制。市放心家政行动领导小组对各县区工作开展情况报送市委、市政府。对工作开展有力、成效明显的县区,按照规定进行表扬激励;对工作开展不力、成效缓慢的县区,采取约谈等措施,督促整改提升。

(三)加强政策支持。

1.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优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将家政服务相关职业工种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按职业工种给予500-800/人次的培训补贴(此项奖补政策仅限于职业技能培训),同等享受市级就业促进行动相关优惠政策。各县区要加大筹资力度,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地方人才经费和行业产业发展经费等支持家政服务培训。落实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对吸纳监测对象就业的家政服务企业,按规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推荐并获得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企业、省级优秀家政服务人员荣誉称号的,由省级分别按照10万元/家、2000/人的标准给予奖励。

2. 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政策。落实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及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依托政府投资建设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场地设立家政服务网点,小微家政服务企业租用国有存量房产可按政策适当减免租赁费用。

3. 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开展家政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活动。鼓励银行机构提供与家政行业特点相匹配的信贷类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推进家政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鼓励家政企业为员工投保意外伤害保险、职业责任保险。

4. 落实其他有关政策。家政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水电等费用实行居民价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家政服务人员体检要求,经家政服务企业、消费者与家政服务人员协商一致后,可增加体检项目,额外体检项目费用由家政服务企业或消费者承担。将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五、相关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放心家政行动,事关调结构、稳增长、促就业,涉及千家万户,是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工程之一。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紧抓实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全市家政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家政服务政府、部门、企业三方责任体系,落实政府属地责任、部门指导责任、企业主导责任。各县区按照《放心家政行动方案》任务分工要求,勇于担责,主动作为,相关职能部门紧盯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提升管理服务能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三)加强氛围营造。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让全社会了解放心家政行动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行业活动举办、标准化制定实施、竞赛获奖等方面做好宣传推广,广泛采纳群众意见,提高我市家政服务行业形象,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附件:1. 放心家政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2. 六安市家政服务人员培训和新增计划表

            2022-2025年)

3. 六安市家政服务企业员工制企业培育计划表


 

附件1

 

放心家政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重点任务

目标任务

责任单位

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2022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61万人次,其中岗前培训1.44万人次,回炉培训2.17万人次2023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97万人次,其中岗前培训0.72万人次,回炉培训3.25万人次2024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8万人次,其中岗前培训0.36万人次,回炉培训1.44万人次2025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44万人次,其中岗前培训0.36万人次,回炉培训1.08万人次。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牵头,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家政行业协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强化职业学历教育,

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打造产教融合基地

鼓励相关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宣传推广省级继续教育网络园区课程超市平台。

体局、市人社局牵头商务局、市家政行业协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

组织开展技能竞赛

持续推进。

商务局、市妇联、市家政行业协会牵头,市总工会、团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招引一批龙头企业,扶强一批本土企业,升级一批中介制企业

2022新增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8个;2023新增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8个,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县级覆盖率达到100%

市人社局牵头,市发改委、商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家政行业协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序号

重点任务

目标任务

责任单位

5

优化信用信息服务,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持续推进,不断完善。

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公安局、市家政行业协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健全标准体系

2023年基本建立,持续完善。

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商务局、市家政行业协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大力推行亮码(牌)上岗

持续推进。

商务局牵头,市家政行业协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8

引导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发展新兴服务

持续推进。

市商务局牵头,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家政行业协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9

落实财税、金融保险、用房用电、体检等支持政策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税务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住建局、市金融监管局、六安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六安市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


 

附件2

 

六安市家政服务人员培训和新增计划表(2022-2025年)

 

单位:人次

 

2022

2023

2024

2025

岗前培训

回炉培训

新增

岗前培训

回炉培训

新增

岗前培训

回炉培训

新增

岗前培训

回炉培训

新增

 

14400

21700

7200

7200

32500

7200

3600

14400

7200

3600

10800

7200

霍邱县

3090

4660

1360

1550

6970

1360

770

3090

1360

760

2330

1360

金寨县

1620

2450

1510

810

3650

1510

410

1630

1510

410

1220

1510

霍山县

940

1420

360

470

2120

360

240

940

360

240

700

360

舒城县

2290

3440

1550

1140

5160

1550

560

2280

1550

570

1710

1550

金安区

2720

4100

1140

1360

6150

1140

680

2720

1140

680

2040

1140

裕安区

3030

4560

810

1510

6830

810

760

3030

810

760

2270

810

叶集区

710

1070

470

360

1620

470

180

710

470

180

530

470

 


 

附件3

 

六安市家政服务企业员工制企业培育计划表

单位:家

 

2022年新增员工制企业

2023年新增员工制企业

  

8

8

霍邱县

1

1

金寨县

1

1

霍山县

1

1

舒城县

1

1

金安区

1

1

裕安区

1

1

叶集区

1

1

市开发区

1

1

 

 

 

 

 

 

 

 

 

六安市文明菜市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全市菜市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臭烘烘、湿漉漉、黑乎乎、乱糟糟等突出问题,开展菜市集中整治和改造提升。到2025年,全市菜市达到干净卫生、清洁明亮、管理有序的文明菜市要求。

(二)阶段目标。目前全市共有菜市190个(城区55个,乡镇135个),其中不达标菜市120个(城区24个,乡镇96个)。2022年,对现有存量不达标菜市的40%完成改造提升,需改造提升菜市48个,其中城区菜市10个、乡镇菜市38个。自2022年起,新建菜市必须按照文明菜市要求建设。2023年,对不达标菜市全部完成改造提升,共计改造提升72个,其中城区14个、乡镇58个(各县区改造提升计划见附件2)。2024-2025年,巩固改造提升效果,形成文明菜市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阶段(2022年6月底前)。各县区政府根据省、市《文明菜市行动方案》,制定本文明菜市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辖区内现有存量不达标菜市改造提升的时间节点,有序实施菜市改造提升,确保所有既定目标按时、高质量完成。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26月底-202310月底)。各县区政府成立文明菜市行动工作专班,负责本辖区文明菜市改造提升设计方案制定、工作调度和项目验收。市农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指导全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积极协调解决在改造提升及规范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0226月底前,督促列入2022年改造提升计划的菜市经营主体制定改造提升设计方案,经审核后立即组织实施;20227月,全面启动菜市改造;202210月底前完成40%改造提升任务。

2023年元月前,督促列入2023年改造提升计划的菜市经营主体制定改造提升设计方案,经审核后立即组织实施,到202310月底完成剩余60%改造提升任务。

(三)达标验收阶段(2022202310-12月份前分别开展)。按照分级负责、动态验收的原则,菜市提升改造完成后由菜市经营主体申报,申报后1个月内,城区菜市由各县区政府负责组织初审,市农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达标验收,并组织申报中央和省级奖补;乡镇菜市由属地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初审,县区文明菜市行动工作专班组织达标验收,报市农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巩固提升阶段(202512月底前)。市农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加强业务指导,进行不定期回访,巩固整治和改造提升效果,形成文明菜市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三、改造内容

(一)改造硬件设施

1. 完善通风设施。对通风条件较差的菜市,要指导其按要求设置与建筑面积相匹配的排风设施,保持设备正常运行,达到与市场面积相匹配的通风量,实现经营场所空气流通顺畅。需要实施温控的食品专间须配置相应的通风及温控设施。菜市现场食品加工间、农村菜市宰杀间内应配备独立的通风换气装置。

2. 健全排水系统。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对排水排污系统不完善的菜市进行优化设计和改造升级,合理布局沉井式暗渠安管排水系统,做到排水排污通畅。

3. 完善服务设施。督促合理设置城区菜市服务台、广播系统、顾客休息区,配套公示宣传栏、健康教育宣传栏、导购栏等服务设施。设置农产品检测室,配备相应设备。设置管理人员办公室、监控室、24小时电子监控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设备和特殊功能区设置,加强对老年人、儿童、孕妇、伤残人士等特殊人群的关爱。

(二)加强卫生保洁

1. 规范垃圾处理。指导菜市落实垃圾分类要求,配置垃圾储运设施,建立定时收集、集中存放、及时转运制度。根据菜市运营时段特点,高峰时段加密垃圾转运频次,防止垃圾堆存时间过长造成外溢和散发异味。

2. 加强疫情防控。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设置测体温、扫安康码、临时留观室等设施设备,常态化开展病媒生物防制,配置清洗设备,定期进行环境消杀、疏通下水道系统,保持地面干净、市场外立面和内墙整洁,防止污水外溢和地面积水,保持地面干燥。

3. 加强厕所保洁。督促菜市加大菜市内公厕保洁力度,高峰时段加密保洁频次,勤刷、勤冲、勤洗,消除异味。

规范秩序管理

1. 推行划行归市。规范菜市交易区和功能区科学布局,合理设置蔬果、肉类、水产品、干货等交易区,面食和净菜等加工区,农户自产自销区,辅助生产区,公共服务区等。严禁在市场内及门前三包范围内占道经营、乱摆乱卖。

2. 规范停车管理加强规范菜市车辆停放,合理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和泊位,完善菜市周边交通标识、标线。加强菜市周边停车泊位建设管理,合理利用周边公共空间和路边资源,布设路内公共停车泊位,实行分时段管理、差别化停车收费,满足群众停车需要。加强巡逻管控,禁止各类车辆乱停乱放,推动菜市周边交通秩序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无堵塞消防通道现象。

3. 引导文明经营。督促经营户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文明用语,礼貌待人,规范服务,严格落实经营户门前三包责任制,督促经营户主动将摊前、摊下、摊后卫生包起来,推动垃圾袋装化,保持摊位店面干净、整齐,定期开展文明经营户评选。根据《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家禽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六政办〔201815号)和文明创城要求,取缔城区活禽宰杀档口。

4. 加强市场监管。督促经营户亮证经营。加强日常监管执法,压实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强化食品安全、价格、计量、消费维权等日常管理,显著位置设置公平秤,严厉查处违法经营行为,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 营造良好氛围。市场内外墙体整洁,无外立面破损和管网线杂乱现象,门头店招安全牢固统一规范,合理设置公益广告载体,营造菜市诚信文明经营良好环境。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运用群众满意度测评、第三方监督等手段,完善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公示宣传栏等宣传守法诚信经营典型,让违法失信者受惩戒,促进经营户提高自律意识。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文明菜市行动是省、市党委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市文明菜市行动由市农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牵头,负责强化工作统筹、达标激励、督促落实,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落实属地责任,扎实推进文明菜市行动;市直各相关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对菜市改造提升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属地党委政府抓好落实;市场开办者强化主体责任,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根据属地政府要求,确保文明菜市行动的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二)定期调度通报。2022年至2023年市文明菜市整治攻坚阶段,市、县区分级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评议推进问效机制。市农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对工作开展有力、成效明显的县区,进行表扬激励;对工作开展不力、成效缓慢的县区,采取约谈等措施,推动整改提升。

(三)加强政策支持。一是加强资金支持。组织城区改造达标菜市申报中央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级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改造投资额的30%、最高可达30万元,新建最高可达5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各县区自行设定乡镇改造达标菜市改造投资奖补标准。二是加强要素保障。各县区要将菜市整治改造提升与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要按照谁主办、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强化菜市日常监督。

 

附件:1. 文明菜市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2.  2022-2023年度全市菜市拟改造提升计划表


 

附件1

 

文明菜市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项目内容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

根据省级《文明菜市行动方案》细化市、县级方案

20226月底前各县区制定2022年的菜市整治改造设计方案,报经市农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立即组织实施。20227月全市全面启动菜市改造任务,到202210月底前全市完成40%改造提升任务;

2023年元月前由各县区制定2023年确定改造提升的菜市提升设计方案,报经市农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立即组织实施,到202310月底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商务局

 

2

完善通风设施

20227月开始,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后期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场开办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健全排水系统

20227月开始,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后期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牵头,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场开办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完善服务设施

20227月开始,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后期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牵头,市商务局、市场开办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

规范垃圾处理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牵头,市商务局、市城管局、市场开办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序号

项目内容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6

加强疫情防控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牵头,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场开办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

推行划行规市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牵头,市商务局、市场开办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

规范停车管理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牵头,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场开办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

引导文明经营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牵头,市文明办、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场开办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加强市场监管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场开办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营造良好氛围

持续推进。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牵头,市商务局、市场开办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2

2022-2023年度全市菜市拟改造提升计划表

单位:个

 

现存菜市总量

其中主城区菜市

其中乡镇菜市

现存数量

其中未达标数量

现存数量

其中未达标数量

合计

2022

完成数量

2023

完成数量

合计

2022

完成数量

2023

完成数量

霍邱县

36

4

4

1

3

32

26

10

16

金寨县

21

6

2

1

1

15

9

4

5

霍山县

12

5

2

1

1

7

3

1

2

舒城县

41

11

6

2

4

30

25

10

15

金安区

37

12

2

1

1

25

12

5

7

裕安区

33

12

4

2

2

21

18

7

11

叶集区

7

2

2

1

1

5

3

1

2

市开发区

3

3

2

1

1

0

0

0

0

 

190

55

24

10

14

135

96

38

58

 


 

 

六安市老有所学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2025年,全市老年大学新增学习人数14万人以上(其中,线下新增12.3万人以上,线上新增1.7万人以上),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由2021年的17万人增长到31万人以上(线下学习23.8万人以上,线上学习7.2万人以上),占常住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覆盖市、县、乡、村四级老年教育体系的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二)阶段性目标

2022年,全市老年大学新增学习人数3万人以上(线下学习2.5万人以上),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达到20万人以上(线下学习11.8万人以上)。

2023年,全市老年大学新增学习人数4万人以上(线下学习3.5万人以上),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达到24万人以上(线下学习16.3万人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多措并举,扩容增量。

1. 改建一批。根据《安徽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六安市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对应配建未配建老年大学,老年人口相对集中且有学习需求的建制村,通过整合盘活现有办公用房、中职学校、中小学校舍、文化馆(站)、老年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民文化乐园和农家书屋等各类存量设施资源,改建成老年大学办学场所,填补基层老年教育资源空白。

2. 扩容一批。积极推动现有市、县(区)老年大学和乡镇(街道)老年大学分校改扩建工程,挖掘办学潜力,扩大办学场所,扩充办学容量。序时推进金安区老年大学扩建工程。加快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老年大学及全市老年大学乡镇(街道)分校改扩建项目申报和立项,2025年底前分期分批完成扩容。

3. 新建一批。持续推进六安市老年大学新校区和叶集区老年大学新建工程,确保2023年春学期投入使用。支持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利用现有设施资源举办老年大学。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举办老年学校。

4. 网办一批。依托省老年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优势,建设1所市级老年开放大学、7所县区级老年开放大学。着力推进基层老年远程教育,统筹建设乡镇级、村级分校(点),实现村级老年远程教育全覆盖。鼓励支持市内高校举办老年开放大学。

(二)丰富内涵,提质增效。

1. 多渠道强化师资保障。多渠道选用教师,严格考核聘任程序,建设一支符合老年学校办学需求、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都要积极支持老年教育,允许本单位职工(含退休)在符合有关规定、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老年学校兼职任教并按规定合理获取报酬。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校艺体医学类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到老年学校实习、任教并按规定合理获取报酬。依托市内高校和市、县老年大学建立一批老年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加强老年教育教师培训,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2. 多方位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落实省老年教育课程教学指南,统筹使用全国老年大学统编教材和长三角地区老年大学教材。鼓励各高校、各级老年大学根据自身优势,以需求为导向,结合六安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等资源,全市每年建设不少于10项具有六安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利用全国、省、市老年学习教育平台,依托老年开放大学各级教学点(收视点)和先锋网教育资源,针对基层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每年遴选、整合、开发15项以上基层老年远程教育优秀视频课件,切实解决基层老年大学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

3. 多平台推进智慧教学。充分发挥基层党建远程教育载体全覆盖的优势,利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远程教育网、安徽老年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安徽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网、安徽党员先锋在线等平台,推进老年学校智慧教学。运用互联网、广播、电视、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帮助老年人消除数字鸿沟,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慧社会2022年底前,市级建成老年教育网络学习子平台2025年底前,各县区均建成老年教育网络学习子平台和老年教育资源分中心。

4. 多层级开展示范学校争创。指导各地对照《安徽省老年大学协会老年大学省级示范校评估考核标准》和《六安市市级乡镇街老年学校示范校评估标准》,聚焦当前薄弱环节,补足短板,夯实基础,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扎实开展争创示范校工作,评选一批市级老年教育示范学校。支持市内各级老年大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积极争创省级示范校和国家级示范校。

5. 多点位推行送教下乡试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老年大学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督促基层老年学校的工作职责,立足乡镇老年人需求,积极开展送教下乡试点。根据《安徽省老年教育机构办学指南》和农时农事探索送教下乡弹性学制,重点关注基层留守老年人需求,积极围绕心理辅导、健身养生、医疗服务、预防诈骗、法律咨询、政策宣讲、文艺宣传、环境卫生、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普及知识,满足基层留守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助力留守老人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生活品质。

三、支持政策

(一)加大投入。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多元主体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对改建的公办市、县、乡、村四级老年学校,按财政供给渠道一次性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3万元的改造建设补助;其中,对脱贫县,省级财政按标准的一半给予补助。县级以下公办老年学校,按200/·年标准拨付生均经费。对建设老年教育网络学习子平台和老年教育资源分中心的市、县区按财政供给渠道予以经费保障。

(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出租闲置的国有资产、落实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举办老年学校。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强老年教育机构教师、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提升老年教育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制定人才激励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老年教育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教师、专业社工、学有所长的志愿者为各类老年教育学校提供服务。加强老年大学(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学校领导班子。依据省老年学校管理人员聘用制度,加强老年学校管理人员聘用及管理。 

(四)保障经费投入。将各级政府举办的老年学校办学经费、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统筹各类资金支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支持推进老年人学习场所文化建设和教育队伍建设,并根据老年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逐年增加。鼓励支持市老年大学开发增设公益性岗位,向高校毕业生购买服务。

 

附件:老有所学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附  件

老有所学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

 

序号

重点任务

时限要求

责任单位

1

2025年,全市老年学校新增学习人数14万人以上,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由17万人达到31万人以上(其中,线下学习12.31万人以上)。具体任务如下:金安区截止到2025年在校老年学员48770人,2022-2025新增学习人数22025人,年均增长约5500人。裕安区截止到2025年在校老年学员56552人,2022-2025新增学习人数25539人,年均增长约6400人。叶集区截止到2025年在校老年学员13025人,2022-2025新增学习人数5882人、年均增长约1500人。市开发区截止到2025年在校老年学员3843人,2022-2025新增学习人数3843人、年均增长约1000人。霍邱县截止到2025年在校老年学员70630人,2022-2025新增学习人数30397人,年均增长约7600人。舒城县截止到2025年在校老年学员57726人,2022-2025新增学习人数26070人,年均增长约6500人。金寨县截止到2025年在校老年学员37549人,2022-2025新增学习人数16351人,年均增长约4100人。霍山县截止到2025年在校老年学员21903人,2022-2025新增学习人数9892人,年均增长约2500人。

2025年底前。

市教体局牵头市委老干部局、市老教委、市老年大学、六安电大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2

对应配建未配建老年大学,老年人口相对集中且有学习需求的建制村,通过整合盘活现有各类存量设施资源,改造建设成为老年大学办学场所。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市文旅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3

依托现有各级各类老年学校,积极推动现有的市、县(区)老年大学和乡镇(街道)、社区老年学校改扩建工程,挖掘办学潜力。积极推进市老年大学新校区和叶集区老年大学新建工程;序时推进金安区老年大学扩建工程。加快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老年大学及乡镇(街)、社区(村)老年大学改扩建项目申报和立项。

2022秋季学期起启动并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市委老干部局、市老教委、市老年大学、六安电大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4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举办老年大学。鼓励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举办老年学校。

2022年底前,支持市内高校举办老年大学。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市财政局、六安电大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5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一批老年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市委老干部局、市人社局、六安电大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6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全市每年建设不少于10项具有六安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每年遴选、整合、开发15项以上优秀视频课件。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市委老干部局、六安电大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7

依托安徽开放大学,大力推进市、县网络学习子平台和资源分中心建设,推进智慧教学。推进老年学校智慧校园建设。

2025年底前,市、县(区)建立网络学习子平台和资源分中心。

市教体局牵头,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六安电大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8

加大投入,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多元主体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

持续推进。

市财政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9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举办老年学校。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市委老干部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六安电大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10

积极支持老年教育,强化师资保障。鼓励支持各地开发增设公益性岗位。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市人社局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11

将各级政府举办的老年学校办学经费、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持续推进。

市财政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12

多点位开展送教下乡试点。

持续推进。

市教体局牵头,市委老干部局、六安电大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