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5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鲍丙华等代表:
各位代表提出的《关于完善我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议案》(编号:财经类15号)收悉,由我委主办,市住建局和市城管局协办。经与协办单位对接沟通,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
充电基础设施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是重要的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着眼未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体做法有:
一是顶层设计促发展。组织编制《六安市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3-2035年)》,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安全可靠”的原则,合理规划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印发《六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在后市场服务体系培育行动中专门对构建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和大力推进“互联网+充换电基础设施”进行部署安排;印发《深入推进六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的若干举措的通知》(六汽办〔2024〕1号),要求完善充换电设施,强化规划和建设管理,协同推进市、县(区)、乡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市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六安市中心城区零星边角地块利用规划(2022-2035年)》,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块布局停车场和充电设施。
二是优化审批促规范。规范项目审批,会同市直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简化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备案和建设审批程序的通知》、《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优化项目备案流程,简化建设审批程序,强化用电保障,从明确配建比例、简化项目审批等方面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统筹规范,进一步压实各级责任,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规范有序建设。建立联审机制,对备案后还需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部门进行报建审批的项目,依托市政务服务中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进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
三是部门联动促协同。为加快推进我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我市相关部门联动精准施策,切实解决“重点区域充电设施不足”“居民区充电设施建设难”“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市城管局加强重点公共服务类场所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在皖西大道建行东侧生态停车位、南屏路公共停车场、解放路小学公共停车场、振华路公共停车场等11座公共停车场,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共建成充电桩98个、换电站1座,在新建公共停车场充分考虑后期充电设施建设需求,100%预留安装充电设施条件,督促小区物业服务企业积极配合推进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建设。市住建局推行建管并重实行“统建统管”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充电设施建设。2021-2023年,全市老旧小区新建充电桩1522个(新能源汽车45个、电动自行车1477个),2024年全市老旧小区拟新建1251个充电桩(新能源汽车107个、电动自行车1144个),统筹考虑地块周边老旧小区充电需求,合理确定充电桩布点和配比,解决老旧小区充电难问题。市发改委会同经信部门积极争取省级节能减排补助资金(充电基础设施奖励)5300万元,专项用于充电(加氢)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按照交流充电桩最高80元/千瓦,直流充电桩最高120元/千瓦,换电站最高300元/千瓦的标准组织验收帮助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争取省级建设补助,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四是点面结合促均衡。建立健全统筹协调调度机制,科学规划点面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分县区分年度下达目标任务,每季度通报公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督促县区加快推进公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用充换电基础设施均衡发展。乡村“点状”充电网络有效覆盖,全市公用充电桩乡镇覆盖率约为87.3%,其中:叶集区、金寨县实现“乡乡全覆盖”。城市“面状”充电网络日趋完善,截至2024年6月30日累计建成充电桩23863个,其中:自用充电柱19846个,专用充电桩1015个、公用充电桩2995个,换电站7个。
五是创新监管优服务。构建“互联网+监管+服务”模式,依托全省统一的充换电基础设施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和全省统一的安徽省充换电服务APP,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安全监测和故障预警,推动各类经营主体接入省级充换电基础设施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全市“充换电服务一张网”建设。同时为提高我市新能源汽车公共充换电站服务管理水平,提升新能源汽车用户充换电体验,我市将贯彻落实《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公共充换电站服务管理评定指引(暂行)》要求,做好公共充换电站服务管理评定工作,在平台接入、服务管理、服务评价上进行全市充换电场站星级评定,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二、下步打算
近年来,我市充电基础设施数量稳步增长,充电服务网络不断延展,但在建设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痛点难点,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充电桩建设不均衡、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难度较大、农村配电网容量不足、市场标准混乱、充电设施运维管理水平不足,“僵尸桩”现象凸显等。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采纳各位代表的建议,将根据省统一部署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统筹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整体布局和规划,按照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要求,引导建桩重心由中心城区向乡镇地区延伸,提高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覆盖广度。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际出行充电网络布局。
二是创新引领提升智能服务水平。顺应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态势,促进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运营,大力推广应用智能充电基础设施,提升车网双向互动能力,建设提供光伏发电、储能、充电一体化的充电基础设施。
三是强化组织保障和调度监测。按月调度各县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情况,持续组织推动我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企业尽快接入省充换电监管服务平台,强化对充电基础设施监测管理,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确保充换电基础设施“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衷心感谢对我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发改委汽车办
联系电话:0564-3379041
2024年7月19日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人大人选工委、金安区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