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六安市发改委关于印发《六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发改委发布时间:2022-07-29 17:39
字号:

 

2022年7月6日,《六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实施。现将《规划》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和依据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未来十五年是我市奋力实现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皖北地区“四化同步”要求、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有序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六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一)制定意义。该《规划》是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谋划阶段性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行动。是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二)总体考虑。一是全面落实上级精神和要求,突出规划指导性。紧紧围绕国家、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规划任务坚决落实到位,充分对接国家和省规划。二是彰显地方特色,突出规划可操作性。按照靶向思维、问题导向原则,着重解决人口流动活力不足、城镇化动力不够、中心城市竞争力不强、农业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阻碍、城镇综合承载力不高等突出问题。三是充分衔接各类规划和指标,突出规划可考核性。充分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规划做好衔接,协调各部门合理确定指标目标。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2021年4月,开始筹备《规划》编制工作,7-8月,为做好《规划》起草工作,我委会同编制单位就新型城镇化规划各专项专题问题开展了全面的调研、会商、座谈等工作,并收集市直各单位所提供的基础资料。8-9月,编制单位进行《规划》思路研究和初稿起草工作,经多次协调会、征求意见、部门走访等环节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初稿,并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根据专家意见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2021年12月通过合法性审查。2022年3月,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印发后,与省规划进一步对接,并充分吸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2022年7月6日,《六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经市政府同意,正式印发实施。

四、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力争到2035年,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开放型城镇空间形态更加完善,产业发展与人口布局更加协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品质更加完善,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特征更加明显,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持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

五、主要内容

《规划》涵盖正文、专栏和指标体系,共9章、36节、15个专栏,共计4万字;对照国家和省规划指标体系并结合六安实际,围绕今后五年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规划》设置14个任务专栏和1个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专栏。指标体系围绕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等方面设置13个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确保《规划》落地生根。

一是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打造省级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优化新型城镇空间布局,打造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促进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挥建制镇连城接村作用,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

二是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积极引导人口集聚落户,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完善新型城镇化制度供给,提高城市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

三是发挥六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按照大别山核心发展区、淮河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的定位,加快建设大别山区省际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成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构筑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建设绿色和谐宜居城市,建设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打造安全灵敏韧性城市,建设魅力彰显的人文城市。

四是深层次改革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高端化、促进乡村振兴,大力开展乡村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共促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强化城乡要素流动保障。

五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顺应城镇化趋势,牢固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做到城市和农村形成“一盘棋”。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体制,推动城乡优质资源普惠共享,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构筑乡村宜居宜业新风貌。

六是提高城市规划统筹和空间治理能力。等高对接沪苏浙城市,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递进。提高城市统筹规划能力,推动数字政府集成改革,深化数字法治综合应用。

六、创新举措

该《规划》系统总结了“十三五”以来我市取得的重大成效,较完整的认识到了城镇化发展的不足,并对2025年城镇化发展目标用指标专栏进行细化,展望到2035年我市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机遇和面临的一些挑战。补充完善了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七、保障措施

为做好规划实施保障,做到规划落到实处。《规划》制定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实施,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机制,统筹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事项。二是完善政策配套,加强各部门间的政策协调,完善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三是强化项目支撑,把项目实施作为规划落地的重要抓手,推进强基固本、增强实力的重大项目建设。四是落实监测评估,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调整修订机制,适时调整规划目标任务和相关配套政策。五是推动广泛参与,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城镇化规划实施全过程,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